您的位置: 首页 >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学科介绍正文内容

学科介绍

生物与医药

  一、专业学位概况

基于生物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学科基础上对生物与医药学科建设主要围绕以下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形成多维交叉融合的生物与医药学科产学研创协同性人才培养体系:1)通过加强科学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凝练专业特色优势方向,为培养服务当地区域高水平科教融合和产学研创协同深化型人才提供保障,突出我校生物与医药专业特色和区域优势;2)依托现有省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为基础,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构建生物与医药专业一流课程群,通过多维交叉融合优化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课程体系,提升相关专业现有精品和一流课程质量,建成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级一流课程;3)依托基础生物学省级示范中心,优化立体化,三层次,多维度的融合开放模式;加强校企双方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培植校企深度多维联合,为生物与医药学科搭建对口的实习实践教育平台,进一步强化校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升创新应用实践能力培养;4)进一步加强平台网络建设,提高其开放共享服务能力,实现生物与医药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兼容性和开放性;5)加强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解决课程资源重复问题,加强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实现科研成果教学转化,不断丰富优化课程内容,优化教材选用和自主教材建设;6)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路径和运行模式,利用智能信息化技术创新教研形态,打造一流品牌示范教学组织;7)加强现有师资队伍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与学习,引进校外合作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团队,解决双师型师资不足和实践应用型师资匮乏的问题,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和科教创的双重融合,实现生物与医药专业师资人才队伍质量的提升;8)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构建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内容独立模块化、评价结果立体化,评价反馈及时化的线上线下课程评价体系,优化拓展“多元化、模块化、立体化”的线上课程评价体系,达到教情与学情的信息高效反馈,实现对未来智能线上课程的客观评价。9)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组织建设立根铸魂全面强化党委在学院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发挥党委把关定向作用。通过完善重大问题议事决策机制,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和内嵌到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各个环节。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工党支部坚持育人为本,坚持党建与科研教学业务工作相结合,以党建促进专业学科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 “党建+业务+服务”立交化模式。10)打造实践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开展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思政教育和双创精神、志愿精神等结合起来,依托薪火支教社、大学生支农社等公益社团,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借助教师科研团队、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该学科和专业的建设,近五年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安徽省生物标本大赛、安徽省大学生食品设计创新大赛、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人数逐年提升,并积极参与教师横向和纵向课题项目研究,获批主持10余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在国家级和省级大赛中获奖85人次,尤其2021年在全国生命科学大赛中获得1项特等奖,1项二等奖,8个三等奖。

近五年该申请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获批承担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物科学专业),1个省级高校示范教学基层组织(生物工程)、主持完成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生物大分子结构互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个生物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8项省级重点和一般教学改革项目、4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门省级示范课程(遗传学、基因工程、生物统计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2门校级一流课程(生物信息学、基因工程实验)3门校级通用网络课程(生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基因工程)编写2部特色教材(宋运贤,副主编. 细胞工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普通高等学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宋运贤,副主编.基因工程,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普通高等学校生命科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获得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个省级教学名师和1个校级教学名师,3个省级教坛新秀,构建完成28门网络课程资源,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其中《基因工程》、《生物统计学》、《遗传学》、《DL-丙氨酸分离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年被安徽省推荐参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

依托安徽省资源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特色资源植物利用工程实验室、安徽省旱良作物绿色生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绿色安全生产淮北重点实验室、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与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生物工程示范实训中心、安徽省生物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平台,现有生物技术与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生物制药三大学科方向立足淮海皖北区域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宿半夏、段园葡萄、塔山石榴、黄里巴豆杏)等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区域特色发展,面向周边淮海经济圈微生物发酵和生物医药食品行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农林业安全生产、能源再生和环境保护等生物工程高新技术发展需求,发挥生物与医药学科“微生物发酵与生物制药并举、分离与分析能力突出、校企联合培养、科教赛创思政一体、服务淮海经济区”的优势在多维立体化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校企联合实践教育基地、深化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改革、特色课程与教材、科学研究与对外交流等多方面重点建设,立足淮北服务皖北(农业、工业、医药卫生、食品、能源、环保及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辐射面向全国。经过专业建设、学科优化和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借助于产学研创协同、科教政赛融合、交叉学科综合应用等多维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创新实践与应用能力。

 

二、研究方向

专业学位领域(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方向)的特色与优势

生物技术与工程

I)生物信息技术与基因工程方向将计算和实验相融合研究昆虫功能基因组学、生物大分子识别结合以及抗体改造设计等;II)分子诊断及绿色防控工程方向聚焦人类病原真菌的分子诊断以及重要病害农林害虫为研究对象开展分子诊断和分子防控技术和产品研发;III)生物强化营养功能育种方向开展西甜瓜、新型营养彩色小麦等研究。近五年发表在J Hardz Mater和中国科学:生命科学等期刊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和国家品种,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

生物制药

基于皖北尤其是中药之都亳州的资源优势,聚焦于半夏、菊花等重要中药材生产及应用中的瓶颈问题,研发高效的组培脱毒体系及生长调控措施,建立GAP栽培技术,与企业合作实现成果的应用;开展重要药用成分的次生代谢调控、生物合成及体内外活性评价,进一步研发基因工程疫苗和新药。基于皖北道地药材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级重点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8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5项,其中8项已转化,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发酵工程

将发酵食品前沿科技理念与地方特色果蔬产品生物加工、徽派白酒酿造融合形成特色;通过高活性、功能乳酸菌多维度系统优化提升植物发酵产品健康功能与食品安全性。微生物发酵、生物防腐剂高效生物制造、发酵食品品质及功能提升,以及重要工业、医药用蛋白(酶)的表达及发酵优化。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级重大、重点研发项目6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35项,其中6项已转化应用,逐渐形成优势和特色。

   

 

分享到:
Baidu
map